欧元区CPI飙升至两位数

| 自迅

由于能源成本飙升,德国2022年经济损失将接近600亿欧元。而北溪管线被炸事件,可能会加速德国乃至整个老欧洲衰落的进程。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欧元区CPI飙升至两位数,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元区CPI飙升至两位数

最大的受益者:美国液化天然气

虽然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诸国都希望尽快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它们绝对没有想到,俄气居然在如此短时间内就以如此暴烈、如此戏剧化的方式完全停供了。

受到北溪管线停供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国,随后是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和奥地利,如果北溪管线断供,而经过乌克兰的俄气也被切断,那么,这些国家就只能完全依赖来自挪威、比利时和荷兰的管道天然气了。

其他欧陆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次炸管事件的影响。

炸管事件发生后,至今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受到此事影响最大的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都迅速采取行动,试图确保其他来源的天然气供应。

总部设在法国的气候和能源数据分析公司凯罗斯(Kayrros)表示,这次炸管事件“重画了全球天然气交易地图”。

其中一个重要的“重画”行动是:至少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欧陆诸国不得不购买昂贵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因为俄气完全停供,挪威、比利时和荷兰的管线天然气又难以满足需求。

美国一直期望主导欧洲的天然气市场,用自己的液化天然气取代俄罗斯的管线天然气,但以前欧洲国家一直不愿意大量购买价格更高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而更愿意购买质优、廉价、方便的俄罗斯天然气。俄乌冲突爆发后,一方面因为西方的对俄制裁,另一方面因为俄罗斯的报复,对欧供应的俄气大量减少,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购买。如今,因炸管事件俄气彻底断供,它们别无选择,只有大量增加购买美气。

在炸管事件发生前,美国已经是俄乌冲突的最大赢家。因欧洲需求激增,2022年上半年,美国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

托俄乌冲突之“福”,美国终于为其液化天然气抢到了最大的买家——欧洲。2022年前九个月,欧洲从美国进口了3669吨液化天然气,这个进口量已接近2021年全年的两倍。

如今,凯罗斯指出,炸管事件发生后的一周内,美国液化天然气的欧洲买家更是急增购买量,相形之下,亚洲购买量则跌至多年以来的最低点,原因虽然包括中国因国庆节放假一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买家的竞争推高了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价格。

加速德国“去工业化”?

炸管事件引发的一系列后果,自然恶化了欧洲大陆的通胀局面。

其实,在炸管事件发生前后,包括德国在内的欧元区的通胀就非常严重。9月29日,就在炸管事件发生三天后,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了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初步预测:2022年9月德国CPI上涨了10.9%,这是自从1951年以来德国CPI首次升到两位数。一天以后,9月30日公布的欧元区数据显示,2022年9月欧元区CPI同比飙升了10%,这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升到两位数。

几天后的10月4日,欧盟统计局又公布了整个欧元区2022年8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数据:欧元区8月PPI环比上升了5.0%,同比上升了43.3%,这是自从1981年开始相关记录以来最快的增幅。能源业增幅最大:8月PPI同比翻了一番以上。德国8月的总体能源价格同比增长了139%,其中电价更是暴涨了174.9%。

欧盟统计局10月4日公布的这组最新的数据显示,欧元区所有国家2022年8月PPI同比增幅都破了纪录,而最近宣布了2000亿欧元能源补贴计划的德国,这个月的PPI同比增幅是46.9%,超过了欧元区的平均增幅,意大利增幅更高:50.5%。

在整个欧洲,能源短缺、通胀高企严重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在德国的许多地方,柴火已经成为稀缺商品,由于担心即将到来的冬天可能出现能源短缺,尤其是天然气短缺,许多人都在囤积柴火,木柴价格也随之飙升。

但在欧元区,尤其是德国,受能源价格影响最大的,还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企业,因为政府对普通民众有着种种补贴,对企业虽然也有补贴,但无异于杯水车薪。

据报道,能源危机给德国制造业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一些公司因支付不起高昂的电价,不得不减产或者停产,有的企业则被迫迁至别的地区。有人甚至担忧,能源价格的长期走高可能导致德国“去工业化”。

例如,德国企业协会的负责人表示,即使有政府的补贴资金,很多企业也将难以生存。就当前德国的能源价格水平,这意味着德国正在自动“去工业化”。

德国工业生产环境急剧恶化,给了美国趁机“挖墙脚”的机会。就在越来越多德国企业被迫关闭的时候,美国却抓住这个机会,利诱德国企业到美国建厂。

美国企业特斯拉也暂停了它在德国柏林的工厂生产电池的计划,并讨论把生产电池的设备运回美国。

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安赛乐米塔尔则宣布,由于电力成本飙升,公司决定削减它的两个德国工厂的产能;另外,因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投资的一家生产热压块铁的工厂业绩超过预期,加上当地能源价格非常有竞争力,所以,公司决定扩建这家位于美国的工厂。

在炸管事件发生前不久,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就曾经表示,由于能源成本飙升,德国2022年经济损失将接近600亿欧元,2023年损失可能接近1000亿欧元。

而北溪管线被炸事件,可能会加速德国乃至整个老欧洲衰落的进程。

一些经济学家预测,德国将在2022年冬季陷入经济衰退,在最坏的情况下,2023年德国经济可能会收缩7.9%。

德国“新东方政策”也被炸毁

北溪管线被炸,在地缘政治上的意义也很深远。

炸管事件发生后,至少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欧陆诸国都无法指望任何俄气供应了。俄罗斯从此失去了利用天然气来获取地缘政治利益的任何可能;德国强大的制造业因失去了廉价的俄气,不得不寻找其他来源的更为昂贵的天然气,也将因此失去竞争力。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德苏(俄)之间一直维持的政治和解-经济合作关系,也被这次炸管事件彻底摧毁了。

德国有一个德语词:Neue Ostpolitik,简称为Ostpolitik,中文意思是“新东方政策”,用以描述这一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合作关系。

西德前总理勃兰特自1969年上台以来,便尝试与当时的苏联缓和关系,尤其是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西德“新东方政策”的首批成果之一,就是1970年2月签署的划时代的西德-苏联天然气协议。两国之间的这种基于天然气的政治和解、经济合作关系,一直经历了苏联解体、德国统一、俄罗斯国内的种种混乱和对外的种种紧张,虽然磕磕绊绊,但仍然维系了下来。

二战之后,尤其是在东西部统一之后,德国逐渐成为欧洲经济最繁荣、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俄罗斯的高质、廉价的天然气,作用不可或缺,有人甚至模仿“中美国”的说法,把德国制造和俄罗斯天然气的结合称为“俄德国”。为了从俄罗斯获取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天然气资源,德国两任总理施罗德、默克尔先后扛住了国内国际的种种压力,促成了“北溪一号”和“北溪二号”两条天然气管线的修建。

甚至可以这么说,质优价廉的俄国天然气,是曾经担任总理16年的默克尔为德国构建的基本能源框架,并帮助德国工业维持了其在全球的竞争力。

根据国际能源署和乌克兰输电系统运营商的数据,欧洲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了1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约占欧洲天然气消费量的40%。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项名为REPowerEU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个欧盟在2022年底之前将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量减少三分之二。德国则宣布,它将在2024年之前彻底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然而,业内人士认为,REPowerEU计划过于乐观,因为欧洲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替换俄气供应几乎是不可能的。

俄乌冲突的爆发,再加上美国的强大压力,让德国新任总理朔尔茨不得不大幅调整“新东方政策”,先是暂停“北溪二号”的认证程序,后是加入整个西方阵营的对俄能源制裁,但朔尔茨并没有彻底切断“北溪一号”的俄气供应,他的考虑可能是,如果德国国内反对对俄制裁的声浪太大,或者如果俄乌冲突出现了和平解决的转机,只要这两条天然气管线还在,那么,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还是有修复后延续下去的可能的。

然而,9月26日的那几次深水爆炸,彻底炸碎了朔尔茨可能残存的这种幻想。

那几次深水爆炸,也炸毁了维系了半个多世纪的德国“新东方政策”。

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