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可能会发生什么
“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处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间节点,开启面向本世纪中叶“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基于此,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作出长远展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35年可能会发生什么,供大家参考。
中国海油:到2035年将天然气份额提高到产量的一半
中国国家海上油气生产商中海油(CNOOC Ltd)周四表示,其目标是到2035年提高天然气份额,使其占总产量的一半,以实现到2060年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
中海油将加快天然气勘探和生产首席财务官谢伟智告诉记者,在中国和海外,以及扩大海上风电业务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两条重要途径。
他说,目前天然气占其生产组合的21%。
中海油(CNOOC)表示,由于油价疲弱抵消了增产带来的好处,其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6.8%,至人民币355.5亿元(合53.2亿美元)。
成品油价格下跌29%,至每桶43.03美元,而天然气价格上涨2%,至每千立方英尺5.85美元,这是因为受中国监管的天然气价格受到全球疲软石油价格的影响而得到缓解。
净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至1.312亿桶油当量,这得益于该国主要政府在提高供应安全性的呼吁下将国内活动的支出放在首位,国内产量强劲增长了10.4%。
然而,由于尼日利亚深水Egina和加拿大Longlake油砂等项目的减产,海外产量下降了4.6%。在此期间,中海油开始从四个新的国内海上项目开始生产,其中包括渤海湾的三个项目-南宝35-2油田S1区,锦州25-1油田6/11区和渤中19-6凝析气田-和流花。珠江口流域的16-2 /流花20-2。
近期,天然气产量将由两个相当大的气田提高:南海的陵水17-2深水项目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而新近建成的渤中凝析气田也将开始生产。
该公司表示,其第三季度资本支出同比下降5.8%,至184亿元人民币。
到2035年,我国全面实现建筑工业化
《指导意见》要求,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目标是:
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环境保护效应显著。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为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必须完成7大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探索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建筑机器人批量应用。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性软件与数据平台、集成建造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
三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积极应用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实现设计、工艺、制造协同。以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向生产管理子系统的延伸,实现工厂生产的信息化管理。
四是培育产业体系。探索适用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流程和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总承包项目多方协同智能建造工作平台,强化智能建造上下游协同工作,形成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服务的产业链。
五是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
六是开放拓展应用场景。加强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梳理已经成熟应用的智能建造相关技术,定期发布成熟技术目录,并在基础条件较好、需求迫切的地区,率先推广应用。
七是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的机制,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通过融合遥感信息、城市多维地理信息、建筑及地上地下设施的BIM、城市感知信息等多源信息,探索建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
《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及实施路径,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
要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
要建立评估机制。重点评估智能建造发展目标落实与完成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出台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等,并通报结果。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新征程,中国要过哪些关走哪些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论坛主旨演讲中介绍了他的团队对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的数据测算,指出中国需过哪些关、走哪些路才能实现目标,开启新征程。
刘元春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的突破是在“四个全面”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替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具体地将现代化指标、战略、路径进行清晰定位,使现代化从口号、政治导向、奋斗方向变成切实的行动纲领。
针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刘元春的团队通过测算得出的结论是: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显示,创新能力指数排名前10的国家,2019年人均GDP平均水平高达约5.4万美元,是中国的5倍之多。未来15年,中国平均增速需达11.2%,研发强度必须提升到3.706%。
2019年全球高收入国家70个,发达经济体有39个。2019年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门槛值为1.2375万美元左右,发达经济体中人均GDP平均水平高达4.8万美元。中国如在未来15年达到发达国家人均GDP平均4.8万美元水平,假设这些国家经济不增长,中国人均GDP增长4.36倍,那么年均增速需达到10.3%;假设发达国家未来平均增速达2.5%,中国未来15年年均增速需达13.1%。
刘元春认为,按照现有趋势和模式,2035年基本完成现代化目标存在很多困难,必须进行战略深化和调整。利用“双循坏”和新发展格局战略调整、重构、深化过去的各种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实现新技术红利,推动改革,实现第二轮制度红利,构建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人力资源红利,构建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合作平台和新的竞争力,突破价值链和分工链重构的瓶颈约束,进而构建新一轮全球化红利。
通过要素市场改革可激发发展潜能。刘元春的团队测算:2035年,中国要素市场改革力度如能达到90%,激发出的经济增速可超过6%。刘元春表示,中国技术发展空间、改革空间、人力资源发展空间广阔,只要按照新发展格局进行新一轮大改革大调整,未来能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刘世锦从结构性潜能与配套的改革开放角度解读“开启新征程的中国”。
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经济增长也逐渐回到正常轨道。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速,中国可通过激发与中速增长期相匹配的新结构性潜能,推动结构性潜能驱动经济增长。
结构性潜能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能。这包括追赶或跟跑的潜能和新涌现的潜能。
“中国目前人均GDP 1万美元,发达经济体平均4万美元,中国与他们有至少3万美元的差距,这就是其中的增长潜能所在。” 刘世锦说,新涌现的增长潜能是指与发达经济体同步,有可能并跑甚至领跑的潜能,主要是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
刘世锦认为,建设开放型、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要搭建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结构性潜能框架。
1是指都市圈、城市群建设;3是指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等经济循环方面的三大短板;2是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简言之,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
另外,要推进配套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空间规划、公共资源配置改革;政府传统产业政策要向营造高质量竞争环境政策转变;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领域改革。
实行揭“英雄榜”方式,引入竞争机制,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形成政府合理引导监管、企业为主体、市场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机制;形成以绿色核算为基石,企业、个人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的绿色发展机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相关领域深化改革,拉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在全球市场经济建设和竞争中发挥引领作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原司长徐林从扩大内需方面解读“开启新征程的中国”。徐林认为,扩大内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而不是要扩大投资需求。要在供给侧方面下更多功夫,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改革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强化社保体系,提高消费倾向,提高供给侧方面对消费需求的深层响应能力,放松对供给侧不合理管制,加大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增加高质量高品质服务供给,将外溢需求转化为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