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什么是猴痘
9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宣布,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该病例9月5日从菲律宾经香港国际机场抵港,在隔离酒店检疫期间出现皮疹等猴痘相关病症,经过复检核实后确诊。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猴痘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
据央视新闻,香港首现一宗猴痘输入个案。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一名男子从菲律宾乘坐飞机抵港,入境后在检疫酒店感到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及治疗,院方检测后发现,该男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张竹君也表示,暂时未有任何人列为密切接触者。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多个国家及地区出现的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一直密切监察疑似猴痘病例,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暴发准备就绪。首要目标为预防猴痘在本地出现人传人的感染情况,并阻截本地疫情暴发。
香港特区政府指出,香港至今未发现人类感染猴痘病毒确诊病例,然而,特区政府不会掉以轻心。预防猴痘在本地传播的策略关键是要尽早发现、隔离和治疗猴痘病例,以及识别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以安排检疫。为此,卫生防护中心早前已加强对抵港旅客和本地社区人士的监测。特区政府也已将猴痘定为《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第599章)下的法定须呈报传染病。同时,卫生防护中心已加强猴痘病毒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医院管理局(医管局)的感染控制专家已检验查看公立医院应对猴痘病人的准备工作,包括各公立医院的隔离病床、药物及治疗方案等不同应对措施。医管局已制定方案,有需要时会启动紧急应变指挥中心,配合特区政府密切监察情况,公立医院还会调动病床、人手及合适的药物为感染猴痘的病人提供适切治疗。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特区政府正与疫苗药厂进行商讨,希望于本月内引入首批疫苗。另外,为预防猴痘在本地传播,特区政府已预留设施供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检疫。
发言人呼吁,市民如出现猴痘症状,包括发烧、剧烈头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口腔溃疡及皮疹等,应尽快就医。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一共宣布了七次PHEIC,分别为2009年H1N1流感疫情;201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2019年刚果埃博拉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7月23日宣布的猴痘疫情。
6月23日,世卫组织召开关于猴痘疫情的突发事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6月25日,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暂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时世卫组织收到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40例猴痘病例报告。
近段时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猴痘病例。截至8月29日,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1.6万例猴痘病例。
当地时间7月6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目前全球超过80%的猴痘病例来自欧洲,欧洲已成为当前猴痘疫情中心。
据美国媒体当地时间7月3日报道,美国传染病专家和公共卫生倡导者警告说,拜登政府对猴痘疫情的反应太慢,美国有失去对这种疾病控制的风险。
警告称,美国政府对猴痘的反应,反映出该国在新冠疫情早期最糟糕的部分,即测试严重有限,疫苗推出缓慢,导致病毒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传播。专家表示,目前对猴痘的反应是“官僚的”和“缓慢的”,这意味着美国可能将无法控制住这次疫情。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美共检测出460例猴痘确诊病例。但专家表示,这个数字肯定是被低估的,因为许多可能被感染的人还没有机会进行检测。
猴痘诊疗指南
1、什么是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猴痘病毒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本次非流行国家部分病例病毒测序结果为西非分支。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2、传染源是什么?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是什么?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4、人群易感吗?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5、临床表现有哪些?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6、可治疗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并发症治疗。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