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中国产业基础高级化?
2022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许科敏表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产业基础是制造业的根基所在。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产业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宁波样本
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论坛上,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介绍,宁波制造基础雄厚,实力强劲,工业规模位居全国城市第七名,特色产业基地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名和第三名,有110家企业主导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表示,宁波在发展世界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集群方面做得很好,宁波的磁性材料产业集群、高端模具产业集群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同类可以对照河南的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武汉的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宁波如果要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第一是要鼓励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集聚,形成产品和技术的供给载体基础。第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宁波的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说明宁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宁波只有把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主力军。
2021年,宁波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未来五年的目标定位、重点方向和发展路径。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研究咨询部制造研究室主任、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告诉《财经》记者,宁波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同时宁波政府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环境,这样好的环境不仅打造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也吸引了各地人才向此聚拢。
在宁波市政府的持续推动下,宁波市产业基础领城优势明显,根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7月发布的《宁波市产业基础高级化评估报告》,宁波市是中国基础高级化的先导区。从规模上看,宁波市关键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有规上企业1401家,实现工业产值3090.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7.3%,同期全国占比为9.71%。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看,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家,占全国总量的7.4%,居全国城市首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82家,占全国总量3.82%,全国城市排名第三,位于上海、北京之后,非直辖市排名第一。从集聚区来看,宁波市磁性材料获得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认定,拥有中国注塑机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紧固件之都、中国工程塑料之都、中国气动元件之乡等11个全国唯一的特色产业之都称号,是中国重要的高端液压件、微小型轴承、压铸件、泵阀、海底电缆、光电显示、继电器、化学新村料、金属合金材料等研发生产基地。从与产业链协同来看,宁波市部署的十大主导产业链中,主要核心基础产品和技术基本能够实现本土化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协同性良好。从基础产品和技术的谱系化发展来看,宁波市培育出一大批基础产业优秀重点产品,轴承、液压件及泵阀、电机、模具、密封件、粉末治金件、传动件、气动元件、紧固件和铸锻件、稀士磁性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功能膜材料、继电器等关键领域优势突出。累计有14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专项。
中国产业基础依然大而不强
周济在论坛上指出,产业基础是工业发展的基本盘,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关键是要切实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当前,中国产业基础总体仍处于中低端,产业基础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依然突出;工业基础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严重缺失,产品质量水平仍不高;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严重缺失,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技术成果不多。
屈贤明告诉《财经》记者,中国还有三大“卡脖子”短板,分别是集成电路及专业设备、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这些都是无法依靠企业力量来完成的,只能依赖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来解决卡脖子问题。
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介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中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10年来,中国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周济表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第一是产业结构不优,第二是产业基础不牢,第三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第四是资源环境挑战严峻,第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不过,屈贤明认为,与其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倒不如说其“大而有韧性”。大而有韧性,意味着别人推不倒我们,冲不倒我们,国际市场若发生变化,中国也能适应。因此称它为大而有韧性。希望在2025年之前,中国能把卡脖子的短板解决了,让长板更长。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一场持久战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既是此次论坛的主题,也是论坛上各位专家着重讨论对象。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中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坦白说,中国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处于跟踪和模仿,自立自强还不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学东陈学东指出,中国产业基础关键环节仍面临挑战,特别是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工艺软件不能自主可控;产品一致性、稳定性、寿命可靠性需要全面提升;质量效益指数低,缺乏知名品牌……导致中国制造业长期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陈学东认为,未来的十几年里,要从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三方面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创新发展。
创新政策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要充分发挥“顶天立地”的关键作用,选择具体地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企业等,对接需求,结合优势、特色,分年度、分批次推进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用“链式推进”方式系统解决工业“五基”问题,因此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以及央地协同机制。
“企业是创新主体,如果企业的能力不提升,工业强基础能力很难实现,因此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陈学东说,不能仅仅让中央企业充当产业链链主,要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成为“链主”,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的作用,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性的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创新平台方面,则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有条件的转制院所一定程度回归公益,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为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基础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人才培养方面,陈学东认为,科技工程师和企业高级人才需要进一步发力。过去国家很注重专家技术人才,但企业家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不重视基础研究和工业强基,那么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不了作用。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布局,我们要久久为功,把产业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推动产业基础创新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陈学东说。
周济强调,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为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任务之一,要着力从体系、链、群、企业、质量和创新六大方面夯实产业基础。周济建议,各地要把产业基础高级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重要主导作用,要在国家总体部署下,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分步实施、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