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与生命周期基金的由来

| 小龙

受二战后的“婴儿潮”影响,美国自80年代推出401(K)计划开始,不断改革养老金体系。到了90年代中期,企业养老金计划由待遇确定型(DB)计划向缴费确定型(DC)计划转变,这促进越来越多的养老金计划开始投资基金。把握这个市场机遇,很多基金公司开始着手设计适合养老金投资需求的产品,生命周期基金应运而生。

生命周期基金又称目标退休基金或目标到期日基金,指按照人的生命周期不断调整资产配置的创新基金产品,通过一种多元化的专业投资组合,来满足投资者在生命中不同阶段的需求,实现投资者的目标。

第一只生命周期基金——BGI 2000 Fund 是由巴克莱在1993年11月推出,不过,真正将生命周期基金发扬光大的则是富达集团。1996年,富达推出了Fidelity Freedom 2000 Fund,并以重金对其产品进行了市场推广。随后,富达不断完善和修改这一系列的生命周期基金,到2006年,富达自由系列基金已拥有12只产品,其中一只投资债券为主,其余与养老金计划相关联。

自由系列生命周期基金由多只子基金组成,因到期日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例如,先锋2050基金,适宜计划于2048-2052年退休的投资者,基金组合中70%投资美国本土股票,10%投资于国际市场,其余20%则投资于垃圾债券。而先锋基金的投资组合,47%持有美国上市公司股票,12%投资于国际股市,在垃圾债券上的投资只占组合的6%,其余31%为固定收入类投资品,5%为现金。

随着越来越多的雇主把退休资产的管理责任强加于他们的员工身上,这两种类型的生命周期基金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固定缴款市场。2004年,富达的生命周期基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4%,成为美国养老金管理市场的领导者。到2005年,生命周期基金总资产达到1320亿美元,较上一年猛增近20%。

随后,先锋、Barclays Global、Russell公司等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相机也推出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此类基金开始在美国养老金市场流行。这些基金大多不直接投资股票、债券等证券,而是通过投资其他基金的方式构建投资组合,也就是采取基金中基金(FOF)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截至2010年底,美国市场上生命周期类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397.95亿美元,其中91%为养老金资产。

拓展阅读

浅谈美国养老金生命周期基金产品管理模式

美国共同基金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在过去10年间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市场规模从1999年的70亿美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2,560亿美元。这其中,84%是来自美国的养老金资产。虽然08年金融危机让第一代策略遭受了投资损失和批评,生命周期基金仍是渐成DC计划的主流,甚至有DC计划专家预言在下个10年中,生命周期基金将占有近60%的DC计划资产。

如此蓬勃发展,一个重要契机来自06年的美国养老金保护法案(Pension Protection Act),该法案规定,雇主提供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Qualified Default Investment Alternatives,简称QDIA)的,可对其投资损失免于承担受托责任。在劳动部的清单中,生命周期产品被列为4类QDIA中的一种。

顾名思义,生命周期基金的最大特点是,其风险类资产配置权重随着目标退休日期的临近而递减,例如减少股票类组合,增加固定收益类组合,它通常是一种基金的基金(FOF),也可以是定制的多管理人策略。相比同样是QDIA的配置型基金(target risk fund),生命周期基金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易于理解和选择。前者需要找出适合自己的风险程度(如保守型、适中型、激进型),而后者只需匹配退休日期(如、2025、2030)。而且,个人投资者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疏于定期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生命周期基金按照设定的日期自动进行减风险的做法也是迎合了他们的需要。对于雇主来说,这种策略则大大减轻了沟通上的压力,因而被广泛采纳。

生命周期基金的产品构造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最重要的,是下滑航道(glide path)的设计,即由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转换的时间点和比例的把握。每个产品的下滑航道都是其特有的,反映了投资管理人对风险特性、特定年龄风险承受度、以及资产积累要求的基本观点,但共性是都不会做频繁的调整。目前一个新趋势是,考虑到人们寿命的延长,退休后的组合中仍配置股票,以保持增长、对抗通胀。

其次,是资产配置,即如何配置不同风险程度的资产。这要根据不同资产类别的预期回报、风险和相关性,构建给定时点的有效前沿(既定风险下收益最高,或既定收益下风险最小)。随着基金的风险递减,或资产类别的风险收益变化,资产配置要做相应的调整。

最后,是投资工具,即通过哪些投资工具来执行各资产类别的投资。例如就是产品管理人旗下的共同基金,如新兴市场股票、大盘价值股票、固定收益基金等等资产类别或投资风格细分的共同基金,这是构造流程中相对简单的步骤。

从管理模式来看,目前美国养老金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基金逐渐演变出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由大型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架构(close architecture)的传统生命周期产品,特点是投资管理人单一,主要投资于自己旗下的共同基金,先锋(Vanguard)、普信(T. Rowe Price)、富达(Fidelity)、信安(Principal)等公司就提供这类产品。这些大公司同时也捆绑了账户管理人(record keeper)的角色,从而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这类产品的优势主要在于简单而一体化,且管理人单一有利于降低费用,更适合于规模较小,难以建立定制投资计划并雇用多重管理人的企业。但这类产品目前面临一些争议,被认为存在利益冲突,例如一家公司不可能在全部资产类别都是能力最强的,只投资于自己旗下产品(而且下滑航道更激进、倾向于配置主动产品)是为了增厚公司利润,并被质疑存在隐形费用。且由于绑定了账户管理人,转换投资管理人也就会有一定成本。

对应地,第二种模式是由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开放架构(open architecture)的新一代生命周期产品,特点是纳入了外部投资管理人。其优势主要在于可以为各资产类别选择最擅长的投资管理人,同时分散了投资管理人风险,还可以增加资产类别的选择(如商品期货),因为一家管理人能提供的资产类别毕竟有限,此外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费用上的优势也不见得逊于单管理人产品。例如联博公司(Alliance Bernstein)就在去年联合PIMCO、道富环球投资管理(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Wellington Trust Company推出了这种多管理人的生命周期产品。该产品针对高中低收入水平人群提供3种下滑航道,由联博负责管理;投资工具包括主动和被动型,从而控制费率;还可以为计划发起人提供沟通支持。

关于上述两种模式的优劣争论,晨星还做了一个2010年的生命周期基金行业调查,结果显示两者在业绩表现上并没有明显优劣之分。当然,这远不足以让争议停息。

大型计划的管理者则会选择第三种模式,即在投资顾问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特有的员工年龄收入结构,定制设计一套生命周期基金策略。除了投资顾问、托管人,计划发起人还要选定账户管理人和每个资产类别的投资管理人,并履行监督职责。这种模式的优势包括:下滑航道的设计更贴合企业自身人口结构特征的需要;计划发起人对计划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从投资结构(专户、集合信托或共同基金)、资产类别、到各类管理人的选择更换、以及投资计划的不断调整。在费用方面,如果规模足够大,也可以有所降低。例如英特尔(Intel)公司,由于看到员工的投资惯性,其养老金计划发起人在2004年引入了生命周期策略,从而建立起3层次的401(K)计划结构,包括5个核心资产类别基金、5个生命周期基金(目前扩展到8个)、以及一个共同基金窗口(允许员工直接购买共同基金)。生命周期基金是为绝大多数计划参与人准备的,具有一定投资知识的人还可以通过资产类别基金自己构造投资组合,而如果想寻求更特别的策略,则可以投资风格细分的共同基金。英特尔选择定制生命周期计划而不是投资现成产品,就是由于担心灵活性受限,如果想调整下滑航道或某个资产类别的投资经理会比较困难。

在这三种模式中,从舆论支持看来,总体发展趋势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开放式架构和定制计划。

我国的年金计划的决策者主要是雇主而非员工,生命周期产品的市场需求土壤不同于美国。但考虑到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上基本都是配置型产品,这对于受托人的投资策略制定水平要求较高。而生命周期基金的理念清晰明了,便于选择,对于广大有年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来说,集合加入一站式生命周期计划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对于大型年金计划的受托人而言,考虑为企业员工量身定制一套生命周期计划,也不失多一种产品选择。

2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