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 大精神,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布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实现急救教育试点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试点周期为两年。
《通知》一并发布《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两个方面部署推进试点工作。总体要求是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普及急救观念、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推动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加强青少年和教职员工急救教育培训,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
重点任务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宏观统筹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省域试点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和课题等方面向试点学校倾斜。各试点学校统筹学校办学经费,合理安排急救教育投入,加强急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设备配备。二是建强师资队伍。各试点学校组织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参加急救教育师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的教职员工在学校内开展急救教育培训。三是开展急救培训。各试点学校积极利用教师培训、学生军训、体育与健康课程等渠道和载体,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学前阶段,引导幼儿了解简单急救常识,树立安全健康意识;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熟悉基本急救知识,提升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高中教育阶段,使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师生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鼓励各地和试点学校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和学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省份或试点学校探索开发学校急救教育相关证书,记载师生参与急救教育的经历和时长等。四是建设培训基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遴选学校或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培训基地,指导和协助试点学校开展急救教育培训。五是组建专家团队。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遴选专家,研制开发急救教育内容资源、评价体系。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开展学校急救教育公益宣传,推广典型案例,普及急救知识。
试点学校试点周期结束后,评估合格的将授予“全国急救教育学校”称号。
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是什么意思
普及急救知识,配备急救设施,构建育人体系的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是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拟认定的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是主要负责普及急救知识,配备急救设施,构建育人体系的学校。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是经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教育部综合认定并公示后确定的。
校园急救教育包括的内容
1.急救常识: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 止血、包扎等。
2.急救技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和教师掌握急救技能,如正 确的呼吸道通畅术、心肺复苏术、自救和互救技能等。
3.急救演练: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急救演练,模拟真实的急救情 况,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急能力。
4.急救教材:提供丰富的急救教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让学生和教师随时查阅和学习。 校园急救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 力,还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养成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减少校园意外 事件的发生,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急救教育知识科普
烧伤急救:对于烧伤,应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烧伤部位,并进行冰敷。如果伤口较严重,可以涂抹烫伤膏,并迅速前往医院就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冰敷、不要弄破水泡、不要涂抹牙膏、酱油、抗生素药膏等,以免加重创面感染。
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对于气道异物梗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和腹部,以帮助清除异物并恢复呼吸。如果无法进行心肺复苏,可以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挤压腹部和胸部来帮助清除气道异物。
溺水自救和互救:对于溺水,应立即离开水域,将溺水者转移到安全位置,并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溺水者出现呕吐,应将其头部转向一侧,以确保呼吸道畅通。
创伤急救:对于创伤,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包裹伤口,并进行压迫止血。如果伤口在四肢,可以将受伤部位抬高,以减少出血。如果伤口在头部或颈部,应将受伤者平卧,并确保呼吸道畅通。
骨折急救:对于骨折,应首先固定受伤部位,可以使用木板、木棍、书本等作为固定用的临时夹板。如果没有上述材料,可以将上肢固定在躯干上,下肢固定在对侧健肢上。固定后应尽快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烫伤急救:对于烫伤,应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并进行冰敷。如果伤口较严重,可以涂抹烫伤膏,并迅速前往医院就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冰敷、不要弄破水泡、不要涂抹牙膏、酱油、抗生素药膏等,以免加重创面感染。
动物咬伤急救:对于动物咬伤,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进行压迫止血。如果伤口较严重,可以涂抹抗生素药膏并进行包扎。如果可能的话,应尽快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的意义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的意义重大。
首先,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护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种紧急救护能力,在必要时能够救助自己或帮助他人。
其次,心肺复苏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掌握这种紧急救护能力,学生们可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迅速采取措施,为他人提供帮助,这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可以传递出友爱和关怀的信息。
此外,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心肺复苏,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生命特征和急救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教育部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也是为了响应全球急救教育倡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中国教育部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急救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