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造机器人是噱头还是未来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往前追述已有大几十年研发历史,但从结果来看,从B端到C端的转变,仍然长路漫漫。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机器人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车企都来造机器人?
是不是男人都有一个汽车和机器人的梦,我们难以考据,但雷军已然带着他的小米向人形机器人“下手”了,且除了雷军,不少车企也入局其中,包括特斯拉、小鹏、蔚来。
大家难免有疑问:为什么车企都来做人形机器人?
对于车企入场想造机器人这件事,对于技术不甚了解的用户可能并不理解;而忙着创业造车的雷军又为什么来做这件事,很多人也不见得理解。
雷军我们并不陌生,创业圈常年流传着他的故事,作为老创业人,中年创建了小米这个国民品牌,又走得并不十分顺利,造车已然是个“胆大”的决定,又为何做了机器人。
现在正是小米造车的攻坚期,颇受外界关注,按理说,雷军应该一门心思把车搞起来,即便想要加速推进小米的高端化、加速转型,押宝人形机器人这个同样也是烧钱大户的细分产业,两头布局未免太过困难。
不过,从雷军当天的演讲和车企都来做这件事来看,大概是因为车企天然有造机器人的优势。
在演讲时,雷军明确表示,集团自动驾驶部门的很多技术已经应用在Cyber One上,构成了仿生机器人的“大脑”。小米在控制算法、电机、视觉、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发成果,是Cyber one实现功能场景的必备要素,而这些也是小米汽车研发中要克服的问题。
在汽车2024年量产目标还未实现的情况下,聚焦了大量投资人和用户目光的小米,在这个时候适时亮出一些“项目”进度,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更何况,在这个任正非都认为未来三年先活下来、企业生存压力增加的时间点来看,小米同样也需要大众的信心。
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2022年上半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从账面来看,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调整后利润均出现下滑,业务持续承压。反应到资本面,就是投资人和普通股民心有戚戚、信心不足。
所以,聚焦一个面向未来的产业,提振大众对于公司战略和未来方向的信任和信心,是必要之举,人形机器人就是这样一个产业。
小米布局物联网多年,打造智慧家庭是小米生态链的重要目标,人形机器人作为拥有无限可能的“拟人化”产品,无疑增加了新的商业可能。小米下场,不难理解。
从雷军的发言中也能看出来,小米对于这一机器人目前并无量产计划,可见小米抢占人形机器人市场,秀实力的意味更多。
当然,有目标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另一回事。
对于小米机器人实际技术含量的解读背后,是很多人的质疑。不少行业人士认为,这一机器人的技术含量远远比不上22年前的阿西莫(丰田开发并于2000年推出的仿真机器人,曾经是日本先进工业和前沿科技研发实力的象征,该项目于2018年停止,并于今年3月“退役”)。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从0到1这个关键一步还远未解决。
走了50年,还要多少年?
从概念到入场,机器人之路不好走。虽然三林在标题中说“走了50年”,但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历史何止五十年。
对人形机器人的探索,最早要追溯到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当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1,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布局,则可始于本田对人形机器人的布局。
1986年,日本本田公司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并陆续推出一系列产品,ASIMO(阿西莫)则是这一系类的终结之作,2000年10月问世,曾接待过多国元首。
阿西莫的光环和荣誉之多,本文囿于篇幅暂不介绍,但毫无疑问,这一机器人的推出无疑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里程碑,象征着日本机器人的最高水平,但囿于造价昂贵(造价高达300-400万美元)、无法量产、商业化遥遥无期等原因,如今只能告别。
雷军在发布会表示,小米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单价高达六、七十万元,难以走进千家万户,这也能侧面反应出:Cyber one目前能实现的功能,仍然太过简单。
从技术层面来看,已经走过数十年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应用要求之高,远非现在的小米机器人能比。
人形机器人:又一场军备竞赛
小米想要量产,但却很困难,人形机器人未来还要多少年才能商业化,我们现在还很难估计。
人形机器人行业涉及到的技术众多,涉及到算法、运动生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等学科,这一赛道和汽车一样,都是烧钱的生意。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深度研发,多是有实力的大厂在烧钱做,在硅谷就有不少企业已经投入其中多年。
不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就像不管什么行业的公司都开始做光伏一样,大小厂们似乎都瞄上了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就在五月,戴森宣布要在未来十年推出可以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这让三林想起来戴森早前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囿于技术、资金等等各方面原因,未能成型。
人形机器人要耗费的人力、资源、技术、资金并不比造车少,企业要想涉足人形机器人产业,也许需要有更高的心理预期。